玉树牦牛驯化养殖介绍配音

玉树牦牛驯化养殖介绍配音

2021-05-29 09:35:03
来源: 互联网整理,仅供参考

解说词

一、玉树牦牛

牦牛配音

牦牛,是世界上唯一繁衍于青藏高原的独特牛种,对高

寒、低压、缺氧、少饲等严酷生存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据考证,家养牦牛的驯化起源于当地的野牦牛,动物的驯化促使人类从狩猎生活模式向放牧生活模式转变,驯化的动物为人类提供稳定的动物蛋白来源和许多附属产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雪域高原,牦牛一直是藏族人民心灵深处精神的图腾,因为它象征着宇宙万物的形成。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说“牦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

牦牛,从何时起与黑发藏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已无法做详细的考证。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史上,是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最早驯服了野牦牛,使野牦牛成为家牦牛、成为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有一首歌这样唱到“野牦牛从远古走来,退去野性的本质,走进藏族的家园,用生命的乳汁滋养雪域儿女”。可见,牦牛伴随着藏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生存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以庞大的身躯和力大无比著称于世的野牦牛,在曲麻莱草原繁衍生息,成为青藏高原上威风八面,凛然而不可侵犯的动物之王。这些体型粗犷,生活在海拔4000—6000米高度的野牦牛傲视脚下的山川大河,自由自在地走进牧场,与家养牦牛喜结连理,它们的子孙被牧民亲切地称为“野血”,成为曲麻莱畜牧业繁殖基地最优良的品种,在冰天雪地中将高原动物之王的强大生命力和意志阐释到了极致。

玉树牦牛豢养历史悠久,其主要特性是毛色以全黑、黑褐色为主,前胸、体侧及尾部生长着20-28cm的长毛。玉树耗牛绝大多数有角,角粗壮,皮松厚,偏粗糙型,颈部结合良好。额宽平,胸宽而深、前驱发达,腰背平直,四肢较短而粗壮、蹄质结实。公牦牛头粗大、鬵甲高而丰满,体躯略前高后低,角略向后向上、向外开展再向内合围呈环抱状,角尖略向后弯曲。眼大而圆,眼球略突而有神。母牛头部较轻,面部清秀,角细而尖,角型一致。鬵甲较低而单薄,体躯长,后躯发育较好,肌肉丰满,乳房较小,呈盆碟状,乳头短而细,乳静脉外露不明显。成年公牛体高128.9cm、体长146.7cm、胸围197.7cm、管围21.6cm,体重393.2kg。成年母牛体高110.2cm、体斜长146.7cm、胸围1552cm、管围14.3cm,体重212.9Kg。成年公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是51.7%、412%,成年母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是51.2%、41.5%。

玉树牦牛以放牧为主,终年依靠天然草场,“夏壮、秋肥、冬瘦、春弱”。牧养方式多实行冷暖两季轮牧,即每年6~10月在夏秋季草场,11月至翌年5月在冬春草场上放牧。夏秋日放牧时间10小时左右,冬春7~8小时。公牛1.5岁既有性活动,一般3.5岁开始配种,最佳配种年龄为4.5~8岁。母牛一般2.5~3.5岁初配。7~9月为母牦牛发情旺季,一般2年1胎。

玉树牦牛,对青藏高原腹地高海拔高寒的独特自然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抗病力强、役用力佳、极耐粗饲、遗传性能稳定,产肉、产奶性能优良的特性,是牧区藏族群众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和经济来源之一。可以说在藏民族的衣、食、住、行当中处处都离不开牦牛,牛乳、牛肉、牛毛、牛骨、牛粪等等,均为藏民族提供着生活、生产必需的资料来源,成为一代代在三江源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起来的玉树人民生命与力量的源泉。

长期以来当地牧民在选留、选中选配的过程中都按照“玉树牦牛”的特点进行繁育,使得其体形外貌特征和遗传特性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和延续,从而成为青海省高海拔地区牦牛类群中极具特色的一支。玉树牦牛是国家培育牦牛、肉牛新品种品系的重要资源基础,也是青海发展犏牛、肉牛养殖的优良种源,部分良种畜已推广到曲麻菜县周边产区和四川、新疆、甘肃、云南等省份。

玉树牦牛肉质优良、脂肪酸种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矿物元素丰富,氨基酸种类齐全,肌肉嫩度小;乳脂率及乳蛋白含量高,能在高原绿色生态养殖业和特色畜产品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积极效用,推广应用前景被普遍看好。此外,在学术研究上,尤其是对于高原生物类群研究中牦牛类群的迁徙、进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然而,作为“野血”遗传基因的玉树牦牛,一直都被划分在青海高原牦牛品种中,其特点、特色,尤其是此良种的繁育与推广都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为了让玉树牦牛这一独一无二的优良种类不断繁育壮大,应制定品种标准,并在核心产区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场和种畜场,建立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体系,在周边地区加大种畜培育和推广玉树牦牛优良种畜力度,提高良种化水平,建设种畜强区;合理开展杂交利用,加快品系培育和犏牛生产等研究;推进健康、规范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提高生产性能,同时加大肉、乳、皮、毛、骨等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玉树牦牛遗传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牧业增效、牧民增收。

玉树牦牛,还具有“坚忍不拔、忍辱负重、吃苦耐劳、无私奋献、勇往直前”的精神,而这一精神内质恰是雪域高原三江源人的精神风貌,由此可见,我们不仅需要研究开发牦牛产品,还要大力弘扬牦牛精神,让这种精神在雪域高原,世界屋脊传承不绝。

二、扎什加羊

曲麻莱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古为羌地。据《说文·羊部》记录有“羌”,西戎牧羊人也,说明古羌族最早开始驯养绵羊,并在青藏高原上开始了以牧羊为主的游牧生活。

扎什加羊是早期野生盘羊和当地绵羊不断杂交,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多年选择形成的一个独特的遗传资源,其来源与青藏高原民族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扎什加羊因主要分布在曲麻莱县麻多乡扎什加村而得名。解放后当地政府有计划地实施本品种选育,从而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绵羊类群。

扎什加羊长期生活在高海拨牧区,是经过自然驯化和当地牧民长期选育的优良地方资源,非常适应在高海拔、低气压、缺氧的半干旱草原草场、草甸草场等地区生存。对四季放牧、常年露营放牧管理方式适应性很强,抗病力强,在高寒严酷的环境下极其适应,繁殖成活率高,抗灾和远牧能力强。

扎什加羊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核心产区为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2010年核心产区存栏约9.15万只,2017年核心产区存栏约6.76万只。

扎什加羊体质结实,体格中等,四肢高而端正,体型呈长方型。头呈斜楔型、较长,眼大明亮,额凹,鼻梁高隆,公羊尤著,耳大垂。公母羊均有角,公羊角长60~70厘米,母羊角长40~50厘米,角呈螺旋状向左右平伸,角尖向外张,公羊角比母羊螺旋紧,角质粗壮,扁大、角色以淡褐为主,大多数个体角基至角尖有棕(黑、白)色线条。背腰平直, 肋骨开张良好。骨骼坚实,蹄质致密,尾较长呈扁锥型。体躯被毛主要为白色,被毛短,被毛毛辫要比高原型藏羊短,绒毛厚、干死毛多,头肢多杂色,有黄眼圈者居多,大多数个体腹部皮肤有黑色椭圆形斑块。

扎什加羊成年公羊体高、体长、胸围、体重分别为68.09 cm、77.93 cm、97.10 cm、55.05 kg;成年母羊体高、体长、胸围、体重分别为67.39 cm、71.30 cm、89.71 cm、44.47 kg。

扎什加羊是青海藏羊品种中一个独特的生态类型,其体大、肉多、膘肥、放牧抓膘性能好,而且对严酷的自然环境适应性强。2015年11月,在曲麻莱县主产区选择健康、营养中等成年、二岁、周岁公母羊40只进行屠宰性能测定。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扎什加羊公、母羊的屠宰性状测定, 结果显示, 成年公羊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和肉骨比依次为57.16kg、28.04kg、49.05%和4.63;成年母羊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和肉骨比依次为47.69kg、20.23kg、42.46%和4.35。

扎什加羊肉色鲜红,有光泽,肌纤维致密,富有韧性。弹性好,指压后的凹陷立即恢复。外表湿润不粘手,切面湿润。脂肪呈白色;煮沸后肉汤澄清透明,脂肪团聚于表面,无膻味、具羊肉固有的香味。味道鲜美纯正、口感好,肥瘦相间、风味浓郁等特点,独具特色。

扎什加羊肉蛋白含量为23.4%,脂肪含量为2.28%,肉品中氨基酸含量丰富,种类齐全,在每100g羊肉中,氨基酸总含量为19.1g,与本省祁连藏羊相比,蛋白质、氨基酸总量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为0.97g/100g,饱和脂肪酸为0.87g/100g,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说明扎什加羊肉质独特,肉富含野味,微酸、无膻味,肉汤油花均匀,味道鲜美,属于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优质安全”的动物食品,符合现今消费者选择肉食品时对营养保健品的需求;是食用和生产加工羊肉制品的优质原料。

扎什加羊公羔8月龄即有性行为,1.5岁开始配种,3.5岁时配种能力最强,6岁以后配种能力下降。母羊12月龄性成熟,1.5岁至2岁开始配种,一般秋季配种冬季产羔,怀孕期150天左右,一般一年一胎,一胎一羔,极个别母羊产双羔。母羊乳房发育好,匀称,保姆性好。

扎什加羊全年利用天然草场放牧,在草场利用上,一般母羊群和幼年羊群安排在水草条件较好的草场放牧,公、羯羊安排在地势较高,水草条件较差的草场上放牧。 当年羔羊也不断奶,跟随母羊到一岁半才分出来组成幼年羊群。为冬(春)、夏、秋三季轮牧或冬春与夏秋二季轮牧。

扎什加羊不仅是当地牧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和主食,还是大草原美丽的装饰品,在蓝天白云下,在青山绿水间,与牦牛黑白相间,相映成趣,煞是诱人。

  • 微信好友

  • 微信朋友圈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