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眼中它是一只话筒。记者在这头,群众在那头。
在荧屏上它又是一道背影。只闻其声,不见其脸。
在现场实战中它是使命。一线新闻无法重来,只有冲上去。
在播音主持同学心中,它是……不知它到底是主科,还是副科……
就好像喜欢它的同学,认真听、努力听、使劲听,可例如暗访、侧面探、开放式问题,貌似听懂了,却又不知道怎么用。
不喜欢的同学,说它是名副其实的理论课。理论课可是容易催眠、分神、打王者荣耀……
为了让同学们爱上这门有些含蓄又有些理论知识但绝对丰富多彩的“新闻采访”课,播主系16级8班和11班的两位老师交换了教学心得后,决定放大招,试一试!
从95后的孩子们身上,发现了一些共性:采访出镜时,特别有feel,很自信,很享受。课堂讲授时,新闻采访大部分是理论知识,老师讲、同学们听,特长部分不容易被调动。于是决定开展一堂互动性极高的“新闻采访趣味课”。
最开始想带领两个班外采选题。但安全第一,外出的风险系数不好评估。在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老师的建议下,可以开展学校内的采访。
可是校园新闻大部分趋于普通人、普通事、时效性新闻不够强,怎么办呢?思来想去,我们决定采用“新闻自己找”、“新闻自己发生”、“新闻自己采访”三原则,通过充分的全员参与、全面互动、全心感知的教学过程,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执行和采访后的思考。说干就干!
从准备到结束共用了15天。提前2周找选题 ��宣布两个班10个小组,每小组找2个近期发生的重大新闻及话题性强的热点新闻。
2个班*10个小组*2个选题=40个选题
最后经过筛选以前一周确定了10个选题
分别是:
1、演员的诞生
2、老人和医生
3、大学生抢楼顶
4、郎永淳酒驾
5、中国有嘻哈
6、保姆纵火案
7、十九大
8、全民打王者荣耀
9、校园霸凌首次获刑
10、IPhoneX 遇双胞胎
成立趣味教学工作小组:由两位任课老师+2个班4位课代表组建的趣味课工作小组。经过4次非常正式的会议后,制定了趣味课流程和分工,保障了趣味课的顺利完成。
制定趣味教学课程内容:内容紧紧围绕教学中“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的三步骤。制定了趣味找选题、趣味还原重特大新闻事件、趣味现场采访和联合后期制作的环节,让100名同学都全程参与到其中。
教学原则及师生配合:师生之间能对“新闻采访”有一个相同的基础认知。并且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了解到采�编�播三步骤。
老师口中非常熟悉的找选题,抓重点,聚焦主题,在同学们那可能没法完全理解。只有让我们自己走一遭,自己找选题,抓重点,体会下选题中的价值,在同龄人同一水平线的认知对比下,才好说新闻采访到底是怎么回事。认知一致了,我们才好共同前行,结伴探索“新闻采访”的魅力。
两个班100人的庞大队伍要在一起上三节课,135分钟,完成10个选题的采访。同时,在现场我们邀请了两个班的辅导员和两位任课老师作为现场评委。
首先,扎气球抽签。分组抽签规则:20个小组分为两部分,10个小组为表演组,另一个为新闻采访组,因为表演组提前确定,只需要把采访组代表随机抽选、配对,就能形成一加一的合作。
彩色的内含选题的气球排列成一字型贴在舞台边缘,由小组长上前选择,提取选题。现场顿时是一片气球爆炸的声音,在得到选题之后,同学们开始有点小骚动,小组负责人的工作不明确,有些同学甚至一头雾水,都不知道接下来该干嘛,现场十分吵闹,说话声音盖过了组织人员。
状况出现�� 不知道怎么采访和被采访怎么衔接?好在主委小组紧急分工,先找到了各个表演小组,据抽签的顺序与采访组提前对接,每次上台提前催场。
在现场,一共有三台摄像机分别在不同角度开始拍摄。舞台一分为二,两个选题同时进行新闻事件还原表演和新闻采访。 表演组的同学演技都十分精湛,当事人的模仿惟妙惟肖,可以看出事前的准备非常用心。表演结束后,采访组分别模仿各大媒体进行新闻采访活动。
中国有嘻哈
整场表演中最能热场的莫过于“中国有嘻哈”,两个班的才艺展示的人真枪实弹上场表演说唱,场面格外火爆。
演员的诞生
“演员的诞生”的模仿十分到位
专业与严肃
更有专业的“iphoneX发布会”
以及严肃的“十九大记者招待会”
接地气
而“郎永淳酒驾”“保姆纵火案”“老人与医生”等表演社会类也很接地气
在活动现场除了有专门的录像之外,还有拿着单反的人员进行活动的花絮采集,以及对老师和同学做了采访感受,这样有趣的教学活动一改平常的理论教学,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且在模拟实践中巩固了平时上课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事后,许多同学都反应能在开心的过程中学到东西,累积经验,希望能多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
后期的制作是提现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在这个环节,考验的是新闻人在应用素材时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使用如Pr(视频编辑软件)、Au(录音软件)、Ps(照片编辑)等专业电脑软件的能力。后期制作和前期采访相比,也是一道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难题,如何拼接剪辑、如何流畅表达都是策划的一部分,同一个画面,可能在不同位置,给人营造出的视觉效果都是不同的。所以在这个环节,只有更认真更细致,考虑更周到全面,才能让前期付出的所有努力不白费,相反如果出了差错,那么所有的前期努力都会付之一炬。
在11月23日这节课上,同学们交上了成品视频,两个班级的同学们坐在多媒体大教室里,和请来作为评委的辅导员们以及老师一起作为评委为各个小组打分、点评,最终成绩一致通过,产生了本次新闻采访视频的第一名��《演员的诞生》小组。
16级播主8班 陈聃老师��
1、 盛世之下,做有趣的人,上有趣的课,交有趣的朋友。
2、 老师与同学们的认知相同后,知识更易吸收。
3、 为明年新闻写作的教学提供外出采访前的铺垫和经验。
4、 让他们上课能随时get到新技能,是改变睡觉、玩手机、交头接耳的好方法。
16级播主11班 王星老师��
每一位新闻记者都善于创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以便顺利进行采访活动。趣味课堂就好比是在“拆墙”,氛围搭建好,教学更有效。
作为教授“新闻采访”这门学科的老师,我们使出了“洪荒之力”,开展“趣味课堂”让同学们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学习新闻。
16级播主8班 辅导员刘京晶老师��
1、趣味课堂,让新闻在眼前“发生”,营造“实战”的氛围,体验不一样的教学。
2、互动开放式教学,让老师和同学能够更好的达成认知上的统一。
3、分工合作,亲身体验,方能更好的理解课堂的新意义。
16级播主11班 辅导员邹甜老师��
本次百人“新闻采访”大课实践活动,改变了传统的上课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课本知识融入到了实践中,我真真切切的看到,感受到了同学们为了这次课做的扎实准备,这样的课程趣味性强,同学们既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也锻炼了团结协作能力,真的太棒了。
传媒教学部主任 孙宁丰老师��
实践教学是新闻采编课最重要的一环。除了外出拍片做选题"贴近"一线外,如何利用课堂时间和学校资源,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摄的综合能力,值得探讨和研究。陈聃和王星老师带领大二播主系同学做了有益的尝试,赞!
本文来源 传媒教学部
图文:刘卓凡 丁星月 常古蓉 林翔鲲 王启扬
摄影 2016级播主8班和11班
指导老师 陈聃 王星
主编 孙宁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