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上帝的安排——记上海电视台配音演员刘彬

那是上帝的安排——记上海电视台配音演员刘彬

2019-04-03 13:48:29
来源: 互联网整理,仅供参考


"那是上帝的安排",这是美国电视系列剧《神探亨特》中亨特的一句口头禅。然而本文的主人公也由于某种契机干上了配音这一行,他就是替亨特说话的刘彬。


听刘彬说话,脑中会不断出现亨特的闪回镜头,看着刘彬又觉得他不是亨特。今年(注:1988年)35岁的刘彬比亨特年轻得多,一米七六左右的个子,脚蹬乳白色的旅游鞋,一身牛仔装束颇具运动员风姿。虽说刘彬没亨特高大,却比亨特长得棒,如果和亨特比劲,我敢断言:刘彬准赢!


说来你也许不信,刘彬进电视台当配音演员至今还不满一年,就是这样一个配音新人,有胆识的译制部领导让他担起了替"亨特"配音的重任。"我很感谢译制科的领导和导演,他们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刘彬真诚地说。


《神探亨特》是上海电视台今年的重点译制片,又长达几十集。原先准备让有影响的演员来配,但是译制部副主任孙重亮和导演认为:上海电视台既然成立了译制部,就应当有一支自己的配音队伍,推出自己的配音演员。因此,他们毅然起用刘彬。试配一集后,内部审片时,反响并不热烈,大家认为刘彬配得太"平",与人物的个性不那么"贴"。"但是我觉得由于这一集中亨特的'戏'不重,因此人物的基调没能摸准。以后几集我想是能配好的。"多自信的刘彬,凭着这份自信,他的"亨特"逐渐得到了同行和观众的首肯。


自信的人有时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傲","我并不觉得自己了不起,当别人不信任我时,我自己应当树立起自信心,勇敢地去面对困难,这一点,我倒有点像亨特。"刘彬的神情显得有点激动。和刘彬谈话,并不像听他替亨特配音那样轻松、潇洒,他的激动情绪会时时感染你,使你不由自主也跟着激动起来。刘彬原来是黄浦区业余大学的"文学概论"教师,他自幼喜欢文娱活动,幻想自己能成个专业演员。1980年,他参加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的招考,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被录取。但由此他和配音结下了"缘",在苏秀等配音老前辈的关怀下,开始了业余配音演员的生涯,"在我学习配音的过程中,苏秀等老一辈的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刘彬由衷地说。


去年夏天,当上海电视台的调令和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同时到达他手里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尽管我搞了七年的中文专业,放弃了很可惜,我那当教师的父母也极力劝阻我,但我觉得中文专业和配音也是有相通之处的,且有助于配音。因此当我做了二十年的演员梦终于实现时,我是决不会放弃的,也许那是上帝的安排。"刘彬风趣地说。


自1980年开始,刘彬先后为《姿三四郎》中的津崎公平、《血的锁链》里的荻野老师、《违禁者》中的弗里兹、《玛丽安娜》里的贾森等角色配过音。刘彬的声音比较厚实,给人的感觉较深沉。因此他配的角色大多数是"硬派小生"。


亨特是一个外表潇洒、幽默、内心倔强、爱憎分明的警探。刘彬为亨特这一人物定下的基调是"外松内紧"。刚开始配时,他的声音"紧"有余而"松"不足,缺乏松弛、幽默的感觉。为了贴近亨特,寻找感觉,他配音时常常和亨特一样,歪着脑袋说话,手里有意识地拿个小硬币或小棒棒之类的道具玩弄着,以此使自己的形体放松,从而达到语言的松弛。


刘彬配音有个习惯,不喜欢拿着本子边看边配。由于当过教师,他背台词特别快,因此,他常常是背熟了台词才开始配音的。这样配音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角色。


也许你认为配音演员的工作是二度创作,只要配音时对好口形就行,其实不然。单单一句"那是上帝的安排"刘彬就为此设计了三种语言处理方式:当亨特破案顺利成功时,他就用洋洋自得的语调;当亨特破案遭到挫折时,刘彬则用自我解嘲的语气说出;但当亨特和罪犯正面交锋时,刘彬就从唇齿间一字字迸出"那是上帝的安排",言语中饱含着"走着瞧"之意。


刘彬的嗓音不像乔榛、童自荣那样有特色,使人听其声便知其人,但为他塑造各种人物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局限于某一类人物的塑造,这也是刘彬的愿望:"作为专业配音演员 ,我的业务水平还须不断提高,我不能只满足于配硬派小生的角色,我正在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口,使自己的戏路更开阔些。"


这就是刘彬,自信而又不断进取的刘彬。


(原刊《上海电视》1988年第6期)


  • 微信好友

  • 微信朋友圈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