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travel
阆中之行
1
11月20号,又到了文学系每学年的采风时刻,想必当时大家都已经迫不及待的准备出发了吧。但是,这次的采风活动文学系的学子们可是带着重大任务去阆中的哦~
阆中与文学系建立起了影视实践基地的项目,并且在采风的过程中,文学系的同学们一起共同合作,用真正的实际操作去拍摄一部关于川北皮影的纪录片,在过程中大家不仅领略到了阆中的美好风景,同时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谓收获颇多。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阆中古城的魅力吧!
前期准备:
(图为老师们与阆中纪录片小组成员的会议)
02
文学系的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自愿加入到拍摄川北皮影纪录片中,每个人职责分工明确,在最开始确定了分组之后,为了使纪录片进展顺利,大家都做了前期筹备,老师与导演商量确定主题,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一起出力,也在网上借鉴了相似的案例,同时也请教了郭怡然老师,最后确定了主题。本片主题定位于将“正在消失的灯影”留下来,深入地了解皮影人幕后对表演技艺的勤学苦练,以及皮影戏道具的制作和保存问题。
总导演撰写出阆中皮影策划书,文案组同学负责搜集关于皮影戏的资料,李雪松老师与采访组同学整理了对皮影戏的问题与见解,程永泰老师与拍摄组同学也早已准备好相关的拍摄机器。
拍摄现场:
(图为文学系同学采访第八代传人王晓彬先生)
03
刚刚到达阆中的第一天,我们就有幸请到了阆中王氏皮影的第八代传人��王晓彬先生, 他还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学艺生涯:自己从小就开始接触皮影,而真正学习皮影这门艺术要从自己十二岁那年说起。一方面,王晓彬先生本身就出生在皮影世家,传承和发扬皮影就是他的使命,另一方面,对皮影的热爱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学徒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自己的学艺生涯中,王晓彬先生说自己也曾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在他最早学习皮影时,为了练习手法使自己每个手指都变得灵活,要在每个手指上夹上东西。就在那最初学艺的时候,他每天最少都要练习八个小时以上,那是他最艰难的时候。
在阆中拍摄的第二天,作为王氏皮影的第七代传人��王彪先生也接受了同学们的采访。在采访中,王彪先生更是向我们讲述了关于阆中皮影如何传承和创新的问题。王彪先生也正在用在皮影塑造当代的人和事,进行新的剧目的创作。更重要的是,王彪先生还谈到要打破皮影常规的制作过程,让观众对皮影的人物造型有更直观明了的认识。
(这是由摄像程永泰老师带领拍摄组的同学们哦~)
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的,对于刚开始拍片子而言,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拍摄组的同学提前对现场的前期拍摄作出了统筹考虑,每一个机位的选择,每一个镜头的拍摄,都考虑到后期制作,在拍摄的时候就对片子的主题、结构、叙事方式以及拍摄技巧进行整体构思。
这次主要通过采访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主人公,在拍摄采访的期间,拍摄组同学做到了多机位、多角度、多景别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尽可能的变换不同的景别与视角刻画活动的细节,我们在拍摄时一般主要以固定镜头为主,但也要辅以适当的运动镜头(推、拉、摇等),这样不但可以活跃画面,同时增强了片子的节奏感。
(李雪松老师在给采访组的同学们悉心讲解采访要求~)
同时也要保证活动过程的完整性,一方面是指在拍摄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完整,特别是重要的场面不能错过;另一方面是指有些场面要保持人物行为动作,现场音响和语言的连贯,把整个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同时在拍摄中,要对全过程有敏感的预见性和迅速的捕获能力,抓住重要的场面。
04
街边采访:
(图为采访组同学对阆中奶奶进行采访)
在街边的采访当中,同学们采访的对象都富有鲜明性,有从小生活在阆中的奶奶、来旅游的外省人以及还是上学期间的学生。采访组的同学在采访前做了充分的材料准备,他们趣味的问题做引导,从而巧妙地引发采访对象的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答案。根据皮影戏的特点,总结了一套针对于皮影戏的传承问题。
05
后期制作:
(图为后期组同学在进行剪辑)
后期组成员对拍摄的素材进行分析、剪辑 。据朱晓亮同学说,视频剪辑是后期很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决定着纪录片的好坏,镜头连贯起来,不能太�嗦,不能太空洞,而且要与背景音乐相结合。在慢慢的和后期成员商讨之后,才开始有了头绪,然后才开始慢慢剪。
阆中采风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文学系同学在此次采风中都收获了很多,也学习到了很多。此次阆中之行,为文学系的同学们在创作上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让同学们走出学校,将书本理论、实践性知识与社会平台相结合。
感谢郭怡然老师、李雪松老师以及程永泰老师带我们走进了不一样的传统艺术世界,让同学们第一次近距离的观看、操作皮影,并走进皮影背后的故事。
同时也要感谢蒋雯成老师、蒋诗洁老师以及龙菲老师辛苦的带领同学们游览阆中景点~
让同学们在这个寒冷的日子,因为看到了不同的风景而感到内心温暖~
本文来源 文学系
文字:王�
排版:王�
图片:张晓静